GMS多含水层系统建模深层次应用

掌握GMS多含水层系统建模技术

多含水层系统常见于沉积盆地。全球共有600多个沉积盆地,其面积可超百万平方公里,深度可达二十公里。在这些盆地中,可能存在多个垂向叠置的含水层——既有承压含水层也有非承压含水层,各层之间由半透水层分隔。

 

要准确表征多含水层系统以预测跨含水层的水位降深、补给量和污染物运移并非易事。地下水建模系统(GMS)能够基于MODFLOW实现对多含水层系统的准确模拟。

 

多含水层建模实例

以下是在GMS中建立多含水层MODFLOW模型的运作流程:

 

 

构建多层概念模型

概念模型需将每个含水层置于独立层位或覆盖范围内。

  1. 为GMS概念模型定义地层结构,使每个含水层和隔水层均以独立层位呈现。

  2. 输入钻孔数据与剖面信息,并为各层分配水力参数。

  3. 运用GMS中的"地层界面"与"实体模型"工具,实现钻孔间表面的插值运算,生成三维层位,并确保各地质单元垂向对齐。

 

设定含水层与弱透水层属性

模型需为每个含水层分配流动属性。

  1. 在定义层间交互前,先为各模型层设定含水层与弱透水层属性。
  2. 通过层属性流动(LPF)包与水文地质单元流动(HUF)包,准确表征跨层位的变异性属性。

含水层参数需设置更高的水平/垂向渗透系数和储水系数,隔水层(弱透水层)参数则设置较低渗透系数以体现垂向阻流特性。

 

建立垂向流动连接

模型需通过含水层间的越流作用实现层位垂向水力联系。这使得MODFLOW能根据层间水头差模拟向上/向下的流动。

  1. 通过直接接触或越流隔水单元连接各层位。
  2. 设置合理的层间垂向各向异性比值(Kz/Kx)。
  3. 在非承压条件下,按需将层位设置为可转换类型。

 

设定边界条件与应力源

为模型分配其他约束条件:

  1. 将井群、补给源、河流或一般水头边界赋到对应层位。
  2. 例如:补给量会下渗到其正下方的浅部含水层,而深部市政供水井则抽汲承压含水层并影响上部含水层。

 

完成设置后运行MODFLOW,即可查看多含水层系统的模拟结果。GMS能够有效模拟复杂多含水层系统的动态特征——通过合理构建层位结构、流动连接与边界条件,可全捕捉地下水系统的动力学行为,深入揭示含水层间的垂向相互作用机制。立即尝试使用GMS开展多含水层系统建模吧!

 

 

查看GMS软件详情

热门资讯

2025-09-17 10:00
首页    技术文档    GMS多含水层系统建模深层次应用